发布时间:2018-07-30 04:43:51 发布人:八德文化
塔塔尔族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文字,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塔塔尔族族称为自称“tatar” 一词的音译,在汉文史籍中常被译为“鞑靼”、“达怛”等,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巴尔干、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民族主体位于中国境外,是中国境内人口最少的民族。
在中国,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北部地区,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昌吉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中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
族称
“塔塔尔”是本民族自称“tatar” 一词的音译。
其名称最初见于突厥碑文《阙特勤碑》中,唐代文献称“达旦”,之后文献里出现的“达旦”、“达达”、“达怛”、“达靼”、“鞑靼”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音译。
历史
· 族群形成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保加尔是继匈奴西迁之后出现在里海以北草原上的一个游牧部落。公元7世纪前后,由于其他游牧部落的不断袭击,保加尔部落被迫迁徙,其中一部分来到了伏尔加河中游和卡玛河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居民,组成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改营农业。这些保加尔人成为后来喀山地区塔塔尔人的重要来源之一,直到20世纪初,还有些塔塔尔人自称为保加尔人。
13世纪中叶,西征的蒙古人摧毁了“伏尔加-卡玛河保加尔部落联盟”。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了地跨欧亚的金帐汗国。其居民主要是以保加尔人和操突厥语的奇卜察克人(钦察)为主体。汗国的统治者蒙古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逐渐采用了突厥语,并在14世纪时改信了伊斯兰教。
15世纪,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在汗国统辖的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代之而起的是喀山汗国。其首领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此后“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及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
· 迁入中国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以后陆续从现在俄罗斯(前苏联)统治下的喀山、乌法、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来的。塔塔尔族迁入中国的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在19世纪20—30年代。19世纪以后,俄国的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伏尔加河、卡玛河一带塔塔尔人的土地被大量侵占,被迫逃亡各地,有的经过伏尔加河下游、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来到我国新疆北部的布尔津、哈巴河等地,他们多数是贫困不堪的牧民;有的南下到中亚,又通过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进入我国新疆南部。现在居住在阿勒泰、布尔津等地的塔塔尔族大多是这些人的后代。
第二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851年和1881年,中俄签订了《中俄伊犁巴哈台通商章程》和《中俄伊犁条约》,使沙俄攫取到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许多经济特权。一时间,大批俄商接踵而至,喀山地区的塔塔尔商人也闻风而来,许多人因经商留居新疆。在这一时期迁入的,还有一些塔塔尔知识分子和宗教职业者。他们在新疆创办了一些学校和修建了一些清真寺。直到20世纪初,从俄国来到新疆的塔塔尔人,仍然络绎不绝。这部分塔塔尔族商人和知识分子、传教士不少人后来主要居住在城镇,分布比较零散。
第三个时期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迁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数量相当多,原因很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批不愿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炮灰的塔塔尔族青年流亡到新疆。十月革命以后,又有不少塔塔尔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前苏联的强制集体化来到了新疆。在这一时期,迁来新疆的塔塔尔人中也有少数是十月革命的打击对象,如资本家、地主和富农等。
首批进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有的来到阿勒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在哈萨克族的喀拉喀斯部落安家落户。其后代为了摆脱喀拉喀斯部落束缚,先是向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迁徙,后于20世纪初迁徙到了吉木萨尔和奇台县交界处的白杨河两岸。其后又有一些境外的和乌鲁木齐等地的塔塔尔人来此定居。随着塔塔尔人口和牲畜的增多,经过上书请求,清政府准许将西至小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而在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
1944年—1949年的三区革命时期,不少塔塔尔族人民积极参与,为三区革命事业都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塔塔尔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与各民族一样平等地享受着各种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大事和当地各项事务的管理。
文化
· 信仰
塔塔尔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在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曾经历过一个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时期。塔塔尔先民曾把苍狼作为民族的图腾,相信其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在流传至今的《古丽奇要克》等塔塔尔民间传说和民俗中,仍可窥见到一些遗迹。至今,塔塔尔民间还保留着佩戴狼牙饰物,珍藏狼的后脚踝骨等习惯,相信它们具有避邪的非凡超自然力。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较早。约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就已传入塔塔尔族先民活动的伏尔加河流域。塔塔尔族信奉逊尼派,教法属于哈乃斐学派。同一切伊斯兰教信徒一样,塔塔尔族信教群众也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履行宗教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宗教具有各种特权,经常干涉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宗教的种种特权被废除,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广大信教群众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政府宗教部门通过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宗教人士,有许多人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讨论、研究、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习俗
· 节日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
“肉孜”为波斯语,意为“斋戒”。伊斯兰教法规定成年的穆斯林在每年斋月都应封斋一个月,肉孜节在伊斯兰教历每年十月一日举行,主要是庆祝斋月期满。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炸馓子、油饼,制作糕点、果酱等食品。节日早晨,成年男性去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人们去墓悼念亡故的亲人,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献祭”,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伊斯兰教法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为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期,在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十日)以宰杀牛羊庆祝。与肉孜节不同的是,古尔邦节要预先准备好作为“献牲”的牲畜。男人们从清真寺做完聚礼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宰牛羊,据说节日聚礼之后的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安拉的最佳时机。节日期间,几乎家家要煮肉待客,互相拜节。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一种农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塔塔尔人为了纪念这种新式犁的发明,每年6月20日至25日农忙期间举族欢庆,久而久之这种庆祝活动演变为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撒班节的庆祝活动多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节日那天,举行摔跤、赛跑、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跳远、爬滑、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演出文艺节目等。
· 饮食
塔塔尔族主食主要有“去买西”(烤面饼)、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喜食牛羊肉,食用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土豆、南瓜、番茄、白菜、洋葱、胡萝卜等。最富有特色的塔塔尔族风味食品是“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古拜底埃”是将大米洗净后晾干,上覆奶油、杏干、葡萄干,再放在火炉中烤制而成的一种饼,其味香甜可口;“伊特白里西”做法与“古拜底埃”相同,所不是的是材料是以南瓜为主,再加入米和肉。
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味美可口、品种繁多,而且形状也很美观。塔塔尔族除喜欢饮各类茶外,还喜欢喝奶茶、马奶等。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饮料是“克尔西曼”和“克赛勒”。“克尔西曼”类似啤酒,是用蜂蜜和啤酒化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克赛勒”是用野葡萄的酒,这两种饮料都塔塔尔族人民最喜爱的饮料。
塔塔尔族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进餐时全家围坐在一起,由主妇主持盛饭。饭前饭后洗手,念经祷告,富有人家饭后有吃水果的习惯。吃饭时用勺,用筷子是来新疆后学的。在迁来新疆之初,塔塔尔族居民还不大习惯吃各种炒菜,后来在其他民族的影响下,炒菜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居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 婚姻
按照塔塔尔族的传统习惯,儿子在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居,只有少数仍与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传统家庭是以一对夫妻和其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基础为主,伴有一些两代夫妻一起生活的混合家庭。三四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在塔塔尔族很少见。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婚后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对长者十分尊敬。
塔塔尔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在传统的塔塔尔族家庭中,丈夫是一家之主、一家之长。家庭大权都掌握在他手中,家中一切大事都由他做主和安排,经济收支也主要由他支配。妻子和妇女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和商业等生产活动,女子主要在家里从事挤奶、捣酥油、打羊毛、织毡子等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妇女已经活动自由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塔塔尔人的婚姻有一套程序。过去,塔塔尔人一般实行族内婚,但现在,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通婚越来越多。塔塔尔族结婚一般要经过说亲、订亲、婚礼等几个阶段。塔塔尔族婚礼一般是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婚礼时食用的食品和为新娘父母准备的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女方准备床上用品以及窗帘等物品。男方家和女方家各请一个“金哥”(女性),结婚期间主要由“金哥”来伺候料理新郎和新娘的生活起居。婚礼当天要请阿訇念“尼卡”,并分别询问双方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中午亲戚朋友带着礼物纷纷到女方家祝贺。晚上身着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拉着手风琴,唱着“几尔”(欢乐的塔塔尔流行歌曲,曲子固定,歌词即兴编唱),一路歌声琴声不断,以增添欢乐气氛。迎新队伍到女方家后被拦住,迎新队伍需环绕院一圈,新郎在院前唱歌吟诗,并送上携带的钱财后,才准许进门,人们为新婚夫妇祝福。这天女方家宰羊煮肉,准备丰盛的筵席来接待来宾,青年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
按照传统习惯,新郎和新娘婚后先要在女方家住一段时间,一般为一两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再把妻子娶回家。没有儿子的人家,女婿可以留下,与岳父母共同生活,并有继承岳父母财产的权利。现在塔塔尔人结婚,虽然新郎要提前到女方家中去,但结婚那天就把新娘接回男方家。
· 葬礼
塔塔尔族实行土葬,葬礼都按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
人死后必须立即埋葬,至多不能超过一天。如人死异乡,便就地埋葬。
当人死后,要请阿訇念经,用温水净身,缠上白布,还要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者是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孝,男子在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巾,妻子儿女要戴孝3-7天。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饭吃。
出殡时,要作“吉那孜乃孜尔”,即将尸体放在“吉那孜”(清真寺公用抬尸木架)上之后举行的一次“乃孜尔”(替死者的祝福)。如果死者是男性,就在“吉那孜”上放一块白布,如果是女性,则放一条头巾。抬“吉那孜”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出门之后转变方向,运至墓地。
下葬时,死者头北脚南面向西方放入墓穴,由阿訇领着送葬的人祈祷,然后每个送葬的人都抓一把土在手中,口诵古兰经,由一个人把每个人手中的土集中起来,放在死者的胸上,随即埋葬。坟堆做成圆形,前后立石碑。
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为死者作“乃孜尔”,请阿訇诵经,并在举行第一次“乃孜尔”时,将死者的衣物分给阿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