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2 16:28:22 发布人:八德文化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
仡佬族,现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仡佬族自治县。“仡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语和侗语的侗水语支,与毛南语和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仡佬族与汉族、壮族等民族交往密切,仡佬族语言吸收了大量汉壮词语,大部分汉语流利,部分还会说壮语。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准不断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仡佬族音乐
仡佬族有5.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仁怀、遵义、安顺、镇宁、大方、金沙等县,少数在广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他们信奉多神教,普遍讲汉语,使用汉语。
音乐以歌唱为主, 有山歌, 儿歌, 酒歌等。著名的『 地戏』 是仡佬 族人民所喜爱的表演形式。『 打花龙』 是仡佬人喜爱的娱乐活动, 乐曲 描绘了这一欢乐热烈的场面。
仡佬族礼仪
仡佬族礼仪是不成文的规矩,是仡佬族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
嫁取礼仪仡佬族有接亲“打新郎”礼仪。当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久候多时的女方家亲朋邻里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抡着青杆柴围打新郎,可怜的新郎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任由他们乱棍抽打。民间认为,打亲能打掉新婚夫妇的是非口角,使他俩后恩爱相处,白头偕老。
丧葬礼仪仡佬族把葫芦作为祖先的象征,放在神龛里供奉。老人死后,死者的指甲被剪下,放进葫芦里,放在屋后的庙里。这样,仡佬族以为逝者会回归他们的图腾。
其他礼仪在宴会和某些公共场合,按辈分坐位,小辈不能与长辈同坐上方。若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席,须坐得端正,言归正路。饮酒时老、小不能嬉戏。上菜后,须由桌上老人请大家提筷并先到鞭一盘夹菜,青年人才能跟随动作,不能单凭自己喜好乱来。男女间有老人在时言语举止尤须谨慎,不准骂本姓人是舅子。赶场、走亲戚外出若遇老人同路,须让老年人走前,年轻人随后。在父母死后的两三年内,家人言谈举止尤须庄重,不得笑颜嬉戏,更不能与别人吵嘴。女子行为更须检点,否则,被同族人视为对其先父先母为不恭。尤其是不允许男女间的不正当行为,否则,会受到“冲江”的处罚。
仡佬族庆节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与汉族相同。比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其中,糯米糍是仡佬族节日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与汉族相同。比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其中,糯米糍是仡佬族节日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服饰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19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齐腰,袖子背面绣有鳞纹,下身穿无褶长筒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间一段是羊毛的,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是麻的。一般有蓝白色条纹,蓝色无袖长袍外套,短前长后,都绣有图案,从头顶穿。男人穿双排扣衣服,男女都戴长手帕。大约三四十年前,仡佬族的服饰大多与邻近的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服饰相同。
仡佬族饮食
我习惯了三次日食,早餐稀饭或者酸汤热饭,午餐和晚餐米饭或者玉米。糯米是仡佬族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糯米一般用来做糯米糕,因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紫苏等。
仡佬族大多喜欢将新鲜蔬菜做成酸菜、泡菜后再食用。比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腌制的酸辣蔬菜,用香椿芽腌制的酸辣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烹饪,还可以用来做大菜(即扣肉的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马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是猪骨和鸡肉,用大量辣椒粉碾碎,还有用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可以单独做成汤,也可以搭配其他菜肴做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仡佬族建筑
仡佬族民间建筑。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房(也称“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仡佬族习俗
仡佬族的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是:在家不能站或坐;外人不得进入有生育或丧事的家庭;生育不满40天的妇女不能跨过门槛,也不能去井边打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朋好友聚会时,都要以酒为礼。酒是节日或节日必不可少的。
仡佬族宗教
仡佬族的崇拜和信仰以祖先为主,也崇拜山神、大树神、土地等自然神。有的地方受汉文化影响较早,也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祖先崇拜仡佬族的祖先崇拜是其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祭祖活动大多在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三、八月十五举行。但仡佬族的祖先崇拜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广西隆林县的大多数仡佬族家庭都把祠堂放在房子的中厅。有些地区在厨房里放一小块木头或在主屋临时贴几张纸钱,以示祖先的位置。某身双,以自己家最近的山头为祖宗,或者在厨房前默念祖宗的名字做祭品。
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崇拜以三月三祭山神和大树神为主,有的地方也祭“宝王菩萨”。仡佬族人想信万物有灵,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皆有神,五谷种子、碓、磨也有神,认为祭之可得福。如道真的仡佬族认为孩子拜古树、大石为“保爷”,孩子就可“易养成人”。因此,在仡佬族的信仰中,“神灵”比比皆是,呈现着直接的泛神、多神信仰。
偶像崇拜仡佬族也有一种偶像崇拜仪式“扎艾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贵州遵义、仁怀等县的仡佬人都要到坡上割来蕲艾并扎成似狗的形象,烧香、燃烛、献酒饭祭祀后,将其挂在大门的横枋或燕子梁上,以保全家人丁平安。